

(一)创新监管制度,建立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在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中,南川局在强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同时,着力建立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一是认真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了《“红盾护农”行动方案》,努力使农资市场实现“三化”即:准入监管规范化、企业管理制度华、上市商品标准化,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把阶段性整治变成长效性监管。二是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对全市农资市场实施准入监管,明确了农资市场主体及农资商品准入标准,建立健全了农资商品质量检测、不合格农资商品退市、工商所“经济户口”管理和“上下联动、以所为主”的巡察监管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的监管行为。同时,要求农资生产和销售企业必须实行“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完善进货查验制度、种子留样备案制度和农资主体先行赔付制度,进一步规范农资主体行为。三是明确权责,落实责任,分局与各工商所签订《红盾护农责任书》,把任务和奖惩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各基层所则与辖区内农资经销企业签订《农资质量保证责任书》,明确农资经营单位的责任,增强了市场主体守法诚信经营意识。
(二)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监管效能和水平。一是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推进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按市场主体、经济实力、商业信用、合同履行率、守法程度、管理水平、社会贡献、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九项信息指标的综合情况,对农资经营户的信誉以A、B、C、D四级标准来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实施动态分类监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识假辨假的能力。以种子化肥、农药、农机肥料等农资商品为重点,在乡村、集市、田间地头、城乡结合部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把《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 “购买农资产品五注意”等法律法规送到农民手中,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流动商贩所贩卖的商品,在购买商品时查看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有效提高了农村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三是建立“红盾护农”维权体系,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依托以村为单位已在全市建立的120个消费者投诉站和12315举报投诉网络,接到农民投诉后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处理。
(三)创新协调配合,形成农资市场监管合力。一是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争取重视和支持。二是积极沟通,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合,与农业、质检部门信息通报和联合行动方案,今年以来联合行动10次,委托11次抽样检测,均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加强与企业、厂家、专业人员开展联合打假,提高了打假工作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工作效率。(南川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