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年来,沙坪坝局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相关文件精神,着眼于长效,着力于关键,通过理念、机制、模式的创新强化工商监管,依托准入制度的完善抓好企业自律,凭借协作方式的更新构筑部门合力,采取监督手段的拓展加强社会监督,形成了工商监管—企业自律—部门协作—社会监管的陈化粮市场长效监管机制,有效防止了陈化粮进入口粮市场,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口粮安全。2008年,该局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陈化粮监管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陈化粮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创新实践强化工商监管,在监管效能上实现突破
(一)监管理念实现创新。该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组织学习《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和上级通知精神的基础上,引导监管干部牢固树立“四强化”理念,即强化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理念,把加强陈化粮监管促进粮食市场培育与发展、提高工商服务水平与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打击陈化粮非法经营行为相统一,恪尽职守,守土尽责,在陈化粮监管上出奇招、建新功,推动全区粮食市场健康发展。
(二)监管机制实现创新。推行“工商抽检、企业自检、消费者送检”的质量监测体系,加大对市场上粮食的抽检力度,重点对面筋质、增白剂、气味等项目不合格的粮食经销商和生产加工厂家进行检查,把不合格粮食清退出市场,防止陈化粮进入口粮市场。对用粮企业推行全程监管,重点对辖区内饲料和酒精生产用粮企业购买、运输、储藏、加工使用及转化后的销售进行监控,按批次对企业陈化粮进库、出库和使用明细情况进行备案登记,确保陈化粮按规定渠道使用。狠抓陈化粮大要案件处理,以专项整治、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为抓手,充分局、所两级联动执法办案机制作用,近三年查办了10余件陈化粮非法经营案,罚没数万元,处理陈化粮40吨。
(三)监管时空实现创新。该局推行了“全天候工商”工作机制,成立了“12315粮食市场”监管执法队,局领导轮流带领执法队负责8小时以外和节假日期间的粮食市场监管执法活动,实现了粮食市场监管由8小时内向8小时外和节假日的时间延伸。在全区粮食重点地区、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建立7个“工商监管服务站”,解决粮食监管任务重、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了粮食市场监管空间的延伸。
二、以完善制度抓好企业自律,在前移监管关口上实现突破
对粮食市场主办者,实行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制,要求其履行粮食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对进入市场的粮食认真核查票证、索取供货方的资质条件和产品检验合格证复印件,并逐一建立登记管理台帐,把问题粮食堵在市场外。督促粮食经营户建立健全进货验收、索证索票、进货台账及不合格粮食退市等制度,有效防止假冒伪劣粮食进入市场。要求陈化粮经营企业必须从合同、运输、入库及生产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登记,并定期向工商部门和粮食部门报送。同时,加大企业自律建设的服务力度,对新办粮食经营企业进行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引导,对文化素质低的经营者进行建帐指导,尽可能清除阻力,推动企业自律机制的创建,实现了陈化粮监管关口的前移。
三、以革新方式密切部门协作,在打造监管合力上实现突破
加强与粮食、卫生、交通、物价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资源共享、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在日常监管执法上,建立情况通报、线索移送、资源共享、案件协查的监管机制,定期联系沟通,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在大要案件办理上,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调研会,研究和掌握此类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查处案件的有效方法,增强办案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办案能力和水平。
四、以拓展手段加强社会监督,在延伸监管触角上实现突破
在全区粮食生产地、粮食加工企业和市场建立和完善了“一会两站两员”机构,建成9个消委分会,30个红盾护农服务站和30个12315维权联络站,聘请了50名粮食监督员和联络员,形成了陈化粮监管工作监督网络。建立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协作制度,通过《重庆日报》、《重庆商报》、沙坪坝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加强陈化粮监管政策、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曝光陈化粮典型案例,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沙坪坝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