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切实践行总局周伯华局长到重庆调研时提出的“四高目标”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工商局“1356”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针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永川局深入调研,创新实践,于去年9月成功研发“永川局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软件,经10月以来的试点运行和推广运用,该局已对50户经营者开通了电子联网监管系统,对食品、农资商品实施电子联网监管,录入商品信息和索证索票信息11800条。该系统通过借助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解决了“两项制度”落实难,过期商品管理难,传统监管方式滞后等问题,努力实现监管方式的“四个转变”,促进工商工作由传统管理型向监管执法服务型转变。
一、研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颁布实施,将落实“两项制度”作为经营者法定义务和工商机关监管管理的重要内容。经过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两项制度”作为目标任务之一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在工作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站在经营者角度,落实“两项制度”建账难。在传统模式下,经营者需建立进货台账,进货时索取供货方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等票证,批发商还需建立销售台账。对食品批发商、超市及大型食杂店来说,由于销售品种多、销量大、食品周转快,落实“两项制度”占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经营者工作量大,负担重。而小型食杂店特别是农村食杂店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建立的进货台账往往存在错记、漏记、记录不完整、索票索证不全、归档保存格式不统一、不便查找等现象。加之书式台账和索证索票不便保存和查询,使经营者缺乏长期坚持的自觉性。
(二)站在工商部门的角度,“两项制度”监管难。工商部门为履行自身职责,耗费大量执法精力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持久战,将本来是经营者自觉执行“两项制度”的“自律”行为演变为工商部门逼经营者、请经营者执行的“他律”行为,使工商部门陷入了“耗能监管”状态。加之受“两项制度”传统模式手工台账项目多、字迹潦草,查询慢等因素的影响,工商执法人员开展监督检查时,耗时费力,效率低下。面对流通领域点多面广的食品经营主体,执法人员监管任务繁重,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三)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两项制度”传统模式不适应信息化需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安装电脑,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但由于其使用的软件格式不统一,未按“两项制度”要求进行设计,通常只作为收银系统软件来使用,加上登记的内容不齐全,不符合电子进销台账要求。因此,在实际监管工作中,工商机关只能要求这部分经营者在实施计算机管理的同时,一并建立书式台账。这无疑增加了经营者的负担,易引起经营者的反感,不利于“两项制度”的深入开展。
针对落实“两项制度”工作中传统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经营者对过期食品管理难,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信息查询难和工商监管方式落后等问题,该局经过认真分析调研,在借鉴国内各地先进经验的的基础上,于去年5月提出创新监管模式,研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的构想,并随即组织实施。
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的功能设置
围绕“站在三个角度”的设计思路,即:站在工商部门的角度,系统软件能体现法律法规要求和工商部门的意愿,能将产品质量法、国务院特别规定的要求进行落实;站在经营者的角度,软件能切实减轻经营者负担,提高商品质量管理水平;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软件能为消费者的消费活动提供有价值的商品质量公共信息参考,发挥消费者监督的社会监督机制作用,能得到社会认可。为此,该系统共设置六个模块,搭建六个平台。
一是设置“两项制度”管理模块,为经营者落实“两项制度”搭建了平台。该模块包含“进货台账”、“销售台账”、索证索票管理”功能,由经营者对商品进货情况进行录入,建立统一规范的商品进货电子台账,系统根据经营者商品销售情况自动生成销售台账,并由经营者根据进货时索取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检验报告、生产许可证等票证内容进行录入,实施电子备案登记管理,方便经营者快速录入、查询和管理。
二是设置商品过期和即将到期提示预警模块,为经营者搭建对过期商品下架退市进行有效管理的平台。该模块在商品有效期截止日期前15日内自动在系统中向经营者进行预警提示,提示经营者该批商品即将过期,应及时进行销售或下架退市处理,并要求经营者在模块中对售完或下架退市情况进行标注。对商品已过期且经营者未对该商品售完或下架退市情况进行处理和标注的,系统会在到期提示模块中自动进行预警提示,提醒经营者该商品已过期,应立即下架。使经营者对即将过期商品的管理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能有效解决过期商品问题。
三是设置法律法规宣传及信息公告模块,为经营者搭建学习的平台。该模块将《产品质量法》、国务院《特别规定》、总局《关于规范“两项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及食品经营管理规范等资料进行公示,让经营者学习了解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工作要求,自觉守法经营。执法人员还可就全国各地抽检的不合格商品名称、批次等不合格商品信息进行公布,提示经营者及时下架,防止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减少经营者的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该系统还与国家工商总局网、重庆工商红盾网、企业信用网等网站链接,经营者可以到上述网站进行信息浏览。
四是设置网上巡查模块,为工商机关搭建网上监管平台。执法人员可以通过此模块,对经营者索证索票等法定义务的履行情况、过期商品下架和退市等情况进行网上巡查监管,填写《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巡查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发出监管巡查提示和建议,要求经营者限期进行整改和纠正。
五是设置经营者信息反馈模块,为经营者与执法部门之间搭建信息互通的平台。经营者可通过该模块,对工商执法人员的巡查监管提示和建议进行意见反馈,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就经营行为规范和要求等方面问题向执法人员网上咨询,还可对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进行网上举报。
六是设置消费者商品信息查询模块,为消费者搭建商品质量信息查询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经营者录入的商品名称、厂名、厂址、检验报告、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等商品基本信息自动成为公共信息数据库内容。消费者无需赋权可进入网站首页对公共信息数据库内容进行查询,了解所购商品的基本信息和质量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促进社会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主要工作举措
一是借地方党政之力,上升到政府层面进行推行。在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的研发、推广过程中,该局领导多次向永川区委区府领导汇报此项工作,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作为营造永川区良好消费环境,将永川区建设成为川渝黔“三区汇点”商贸物流高地的重要举措。2008年6月11日,永川区政府制订了《永川区流通领域重点商品电子联网监管工作方案》(永川府办发[2008]86号文件),向各镇、街道办事处、相关企业和单位进行印发,并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上升到政府层面全力进行推行,有效减少了推行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
二是借相关部门之力,畅通协作渠道。在区政府成立的电子联网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既有食药监、商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又有负责软件开发的电信公司负责人。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该系统从研发到试点运行,该局未出资一分钱,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真正做到了通力协作,资源共享。
三是借新闻媒体之力,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在系统推广运行过程中,永川电视台做了宣传报道,《永川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等报纸刊登了专题文章,对系统的特点和作用做了大量宣传报道,扩大了平台的影响,提升了工商部门的执法服务形象,极大地促进了系统的推广与运用。
四是举全局之力,确保系统的全面推广运用。为将此项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该局制定了工作方案,制定了考核办法,将各工商所电子联网监管系统推广情况纳入了工商所重点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根据工商所推广情况实施考核奖励,在推广过程中,各工商所工作积极性高,引导力度大,经营者参与配合好,推广运用效果好。
四、主要工作成效
在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自去年10月以来的试点运行和推广运用,通过对50户食品、农资经营者开通系统实施电子联网监管,该系统对于促进经营者落实“两项制度”,加强过期商品管理,建立问题商品快速追溯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是有效减少了经营者的工作量,彻底解决“两项制度”落实难问题。经营者在使用该系统落实“两项制度”时,由于系统操作简单,数据共享等人性化设计使数据录入方便快捷。与传统手工登记建立台账相比,电脑录入效率更高,无需手工开具销售发票或凭证,无需手工登记建立销售台账,且进销货台账信息和索证索票信息更便于查询和管理,大大减少了经营者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效率,有效解决了进销台账建立难、坚持难、查询慢等问题,受到经营者的普遍欢迎。
二是有效解决了过期商品管理难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在食品批发商、超市、大型食杂店对过期食品进行管理中,按照传统模式,采取每天对货架及仓库内商品实施现场检查等人工管理方式进行。但由于销售品种多、销量大、库存商品多以及人工管理的局限,难免会产生因漏查、误查造成商品过期无法销售或无意中售出过期商品等情况,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极易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过期商品管理难成了目前食品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但在使用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实施管理后,该系统设置的食品过期和即将过期预警提示模块自动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和已过期的食品进行提示,经营者可及时快速的进行查询和对照检查,提前对过期食品进行下架和退市处理,有效防止因过期食品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是有效提高了工商监管效能,创新建立网上巡查监管新模式。在传统监管模式中,执法人员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实施监管必须到经营者营业场所进行,客观上存在执法成本高,经营者迎检负担重等问题。但商品质量电子联网监管系统运行后,执法人员无需赶赴现场,即可在网上对已联网经营者“两项制度”落实情况、即将过期和已过期食品情况、商品进销情况等内容实施网上巡查,进行远程监管和适时监控,对“两项制度”建立不完善、即将过期食品未及时进行下架退市处理等问题填写《网上巡查记录》,发出网上监管提示和建议,督促经营者改正,有效减少到经营者营业场所检查的次数,减轻经营者负担。在对经营者“两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检查中,执法人员只需随机抽取数十种商品,通过系统对被抽取商品的进销台账和索证索票情况进行快速查询和监督检查,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有利于树立工商良好的执法形象和服务形象。
四是对问题商品能快速准确查询,建立问题商品快速追溯机制。在对问题商品的处理上,该系统弥补并克服了传统监管方式的漏洞和不足,对问题商品的分布、来源和去向可进行快速准确的查询、锁定和追溯,以达到迅速控制事态、取证方便、及时查处的目的,把问题商品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如在对含三聚氰胺奶制品清查行动中,该局充分利用系统设置的商品信息查询平台、“两项制度”管理平台、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将电子联网监管与实地检查相结合,及时清查含三聚氰胺婴奶制品1336.4公斤,切实做到行动快、针对性强、执法效果好、行政成本低,将问题奶制品的危害程度减少到最小。
五是为全社会搭建了商品公共信息查询服务平台,有效促进了社会监督机制的作用发挥。经营者使用该系统后,录入的商品公共信息自动生成到商品公共信息数据库中。该系统目前实施互联网接入,消费者只要进入该系统网站首页,无需赋权即可对所购商品实施查询,了解商品的检验报告、出厂合格证明、厂名厂址等公共信息。对假冒伪劣商品可及时向工商机关举报,在为全社会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公共信息资源基础上,促进了消费者监督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工商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永川局供稿)